【养善栖小】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六十三) ——以尊重育心,以自立致远

浏览数量:10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9-28      来源:本站

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六十三

——以尊重育心,以自立致远

炼油厂小学  周晓芹


924日晚,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第六十“云端漫谈”读书分享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共读日本学者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幸福的勇气》第一章,以“以尊重育心,以自立致远”为主题,由花港第二小学卢云老师主持,工作室全体成员围绕教育中的“尊重”“自立”与“课题分离”等核心概念展开深度交流与育人实践分享。

第一环节:章节导读

活动伊始,主持人从《幸福的勇气》的对话体形式切入,指出本书延续前作《被讨厌的勇气》的对话体形式,以哲人与青年对话的方式展开论述,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贴近教师与家长的实际需求。

全书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持人简要回顾了阿德勒的生平:他童年坎坷,曾深受自卑困扰,却在父亲鼓励下不断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巨匠,并创立以“自卑即动力”为核心的个体心理学。

第一章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属性、教育作为外部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以及教育过程中个体思维转变的路径,为后续深入探讨教育中的尊重与自立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育人故事分享

首先由华侨城小学徐慧老师分享了与“吃饭困难户”小张同学从对峙到理解的过程。她通过“课题分离”意识到“吃饭是孩子的课题”,转而以平等对话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实则是对父爱的渴望。她不再强迫孩子进食,而是通过沟通与家校协作,帮助小张逐步建立自我负责的意识。

接着,燕子矶中心小学方婷婷老师讲述了一年级小哲同学从沉默抗拒到主动亲近的转变。她通过耐心观察与真诚尊重,发现孩子因家庭缺爱而行为异常。一次温暖的拥抱和一块巧克力的心意,让孩子打开心扉,甚至主动为老师制作蛋糕,展现出被尊重后内在动力的觉醒。

其次,主持人以“信任与耐心静待花开”为题,回顾了调皮学生小轩五年来的成长。她从最初标签化的纠正,转变为发现其热心、善良的一面,并通过与家长共建信任,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行为困境,印证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重要性。

第三环节:交流分享。

听完了章节导读和位老师分享的育人故事,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葛爱芳老师认为,当前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未能做到“课题分离”——误将孩子的学业与人生幸福等同于自己的责任。她以自身育儿实践为例,指出过度干预会让孩子为迎合家长而学习。她主张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在其需要时以“教练”或“拉拉队员”身份提供支持,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才能真正培养其自立与抗挫折能力。

周倩文老师谈到了女性教师常因社会期待的“细腻”“负责”等刻板印象而陷入焦虑,并将这种压力传导给学生与家人,难以做到“课题分离”。结合自己从六年级转到一年级的经历,她反思曾因过度追求升学标准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现在更注重发现每个孩子自身的成长意愿与可能性,尊重其独特的发展路径。

代文老师结合《幸福的勇气》中“人可随时决定自我”的观点,坦言改变虽难但书中理念为育人提供了思路。她深受“课题分离”与“共鸣”启发,反思应避免与学生对立,转而通过真诚关心走近孩子。她分享曾用细微关怀触动一名缺爱叛逆学生,认为教育者应在尊重前提下给予温暖影响,让学生感受被爱,从而激发内在向好动力。

第四环节:总结分享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顾琳老师对本次“云端漫谈”活动做总结。工作室主持人顾琳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教育者需具备三种“看见”:看见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引导,目标在于帮助孩子实现精神与人格的自立;看见学生:尊重的前提是读懂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接纳不同节奏的成长;看见自己:教师也需突破“过去的束缚”,勇于表达、持续成长,才能以更从容的姿态支持学生。她强调,“尊重不是技巧,而是教育者的根本态度”,并鼓励成员在实践与共读中不断精进,让德育真正“润心致远”。

本次云端漫谈在温馨而深刻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老师们在理论与故事的交织中深化了对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解,也为新学期的德育实践注入了新的勇气与智慧。

图片:顾琳

审核:丁伟


网站访问人数:93287
版权所有: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