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善栖小】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五十五) ——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浏览数量:5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来源:本站

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五十

——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11月20日晚上,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相聚云端,开展了第40期“云端漫谈”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主要以工作室共读的《培养好孩子》第四章,围绕“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主题展开。活动由南京市华侨城小学陈彦老师主持。

第一环节:章节导读。

陈老师围绕平等主义分享”“策略性分享”“现场试验的探索”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分享。在第一个关键词“平等主义分享”中,我们可以得知道德判断深深嵌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的分享动机不是单纯的慷慨,而是发展互惠关系,或者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教育者的期待背道而驰。由此过渡到了第二个关键词——“策略性分享”。孩子的分享行为大多受到社会满意度和社会声誉的驱使,这也启示教育者,通过分享”教育来培养孩子习得慷慨”这一道德品质的教育举措充满了观念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强调平等主义的分享观念掩盖了儿童策略性分享的真实意图和复杂动机现场试验的探索”是第三个关键词。三 分享游戏”试验结果再次证明,尽管教育者再三强调平等主义的分享教育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儿童还是存在灵活的策略性分享实践。在道德危机背景下,分享本身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利他主义,然而儿童却习得了互惠主义行为。因此,在儿童道德养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不仅要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更要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

会上,来自南湾营小学的葛爱芳老师分享了她的教育小故事。通过正反两个案例的对比,葛老师认识到,追求平等,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拥有公平的机会,要在爱与尊重严与信任中架构班级管理的最佳策略,多用表扬与鼓励,慎用批评与否定,构建互信共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善的班级氛围。

接着,主持人陈彦老师讲述了两个班级日常生活小故事,两个学生从不愿意分享到乐于分享的转变。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不分场合与内容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孩子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的实施就是他们的所有日常活动。

最后,来自华侨城小学的张华娟老师进行了故事分享,她分别从教师和家长的两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分享”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如何通过“分享”的教育构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虽然在“分享”教育的背后,仍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尚待解决,但也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与锻炼。

第三环节:点评总结。

听完了章节导读和三位老师分享的育人故事,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来自燕小的方婷婷老师提到了“图书分享”这个小故事,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在教育这条路上,家长和老师应是最好的搭档。接着华小的蔡诚开老师认为儿童的分享,有时更多是基于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龄人的尊重,能否得到赞扬,是他们行为评判的标准。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在认真分析孩子背后动因的基础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华小的李孝铃老师讲述了“利用分享规则为自己牟利”的小故事,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细致了解儿童心理状态,持续关注儿童行为的长期变化。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顾琳老师对本次 “云端漫谈”活动做总结。她先点评了几位老师的分享,提出教育者要跟随“儿童视角”,读懂孩子内心。坚持为本,空洞乏味地给孩子灌输超越他们年龄特点“思想”“价值观”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学会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处理与解决问题,将“危机”转化为成长契机,从而能师生的内心世界间架起一座真诚、信任、有爱的桥梁


网站访问人数:89536
版权所有: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