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中心小学简史

浏览数量:1239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9-08-15      来源:本站

栖霞中心小学简史

(1915年12月—2015年12月)

   栖霞山麓,九乡河畔,坐落着一所美丽而悠久的校园——栖霞中心小学。

   回眸历程,我们心潮激荡,感慨万千。

   百年春秋,数度寒暑,她历经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几代人前赴后继,探索前进,她底蕴犹存,青春勃发;一代代园丁辛勤耕耘,一批批学子茁壮成长。

   学校创办一百年来,为民族的独立解放、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分布在海内外、祖国各地、各条战线,为了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学校的光荣和骄傲。

解放前(1915年—1949年)

   栖霞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紧依栖霞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属鱼米之乡。由于过去战火连连,屡遭兵燹,满目疮痍,街道萧条,经济凋敝,教育极度落后,镇内仅设有私塾馆,较大的村庄办有私塾。民国四年(1915年),镇内才办起正规小学——江宁县国民初级小学(即现栖霞中心小学前身)。校址蛰伏于现校园河边一隅,几间简易平房当教室,荆竹篱笆作围墙。当时仅有两个班,学生三四十人,教师多由县政府教育机构委任,或由原私塾充任,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人们称之为“洋学堂”。

   1923年下半年,江苏省立四师在栖霞山建立乡村师范学校(现栖霞中学),开设附属小学分校,校址在栖霞山东峰,栖霞街北首,主任范忠祥,三个班,学生五十余人。

   1928年—1932年,栖霞中学前身的四师分校改为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后不久又易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此段时期,前期附小主任姚虎谷,后期附小主任钱希晋,校址迁至摄山便民河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兵慌马乱,学校频受破坏,一度停办。至解放前夕,学校又多次易名“国立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江宁县第八区栖霞小学”。其间,学校曾租用民舍办学,后兼并武训小学,扩充校址,增建校舍,移至现址。

1949年—1955年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政府致力发展教育事业。同年8月,镇江专区教育处决定恢复建立栖霞师范,学校亦随之更名为“镇江专区栖霞师范附属小学”。季美、吴延伦等6人从镇江师范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加上原校人员,教职工已达十一二人,六个班级,学生120余人,学校发展初具规模。当时教导主任曹豫瞻,校风是“艰苦奋斗,勤俭办校”。

   在附小规模扩大的同时,周边农村学校成立辅导站(分校)——衡阳、木芦、岗下,由杨俊如负责;江南分校由黄淑英负责。

   当时学校开设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课程。五六年级还开设历史、地理、常识等课程,使用老解放区教材。1951年春,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和修订的教科书。学校教师配合社会中心工作,参加办“民校”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宣传活动。

   1953年7月,本地区划入南京市管辖。秋季起,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学法》,吸收苏联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五段教学法”。在评记学生成绩方面,把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强调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1956年—1978年

   随着农业合作社高潮兴起,继而成立人民公社,学校管理体制也变更,学校易名为“南京市十月人民公社第一中心小学”,学校规模扩大,由原来的单轨制变成双轨制,学生数已接近500人,校长李庭德,教导主任胡俊如。

   学校在沿袭五十年代教学“五认真”(即认真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和考试)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少而精”。由于“栖霞一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师范附小,办学悠久,师资队伍雄厚,管理严谨,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在本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1957年下半年,在“整风”学习和“反右”斗争中,左的政策影响了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充分发挥。1958年进入“大跃进”时期,广大师生革命热情十分高涨,学校除认真抓好教学工作,还强调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学校在西山根设有小农场,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需参加一定课时的劳动锻炼,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

   1961年春,学校开始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流生较多,儿童入学率明显下降,教师除教学外,还得忙于做动员流生复学工作。

   1963年贯彻试行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学校教育开始有了好转,“以教学为主、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得到落实,教学秩序得到恢复。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三好班级”,鼓励学生争做“三好学生”,狠抓教学质量,涌现出很多思想红、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六三、六四届毕业生中都有学生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在市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两年取得大郊区第一名、南京市第二名,文娱演出在市区也名列前茅。校园地面洁净,房屋整齐、绿树成荫,草木扶疏,国内外宾客、观光栖霞者必来学校视察。此时叶铁峰任书记,主持面上工作。秦仕和为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成立“红卫兵”组织,教室内外到处贴满大幅标语、“大字报”,学校领导、部分教师受到冲击,学校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为适应当时政治需要,学校成立的“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走向社区,到工厂,去农村,用文艺表演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思想,影响颇大,深受赞誉。

   1968年,为稳定学校教学秩序,从外单位调来叶龙柏同志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实行清理阶级队伍,由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成立由工人、干部、教师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叶铁峰为主任,颜德荣、高秀兰、董瑾为副主任。附近工厂、八一○队派工人宣传队,栖霞大队贫下中农讲师团进驻学校,以阶级教育、工农业知识和以学工、学农、学军为教育内容,致使课程设置变动频繁,学校部分教师下放或进工厂或“掺砂子”,进进出出,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七十年代初期,学生入学达到高峰,学校班级近30个,学生1200多人,仅一年级就达7个班。而由于学制的调整,毕业班“戴帽子”(初中留在本校),在原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社会上、有关单位聘请了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

   1976年下半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经过拨乱反正,开始走向正轨。通过落实政策,秦仕和同志恢复副校长职务,马翠琴同志为教导主任。

   1978年9月,学校学习贯彻《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生条例》,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1979年—1999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1979年,栖霞镇和十月公社合并,学校成立栖霞片,陈守忠同志任书记,秦仕和同志负责面上工作;欧阳鼐、王少东任副校长,负责学校工作。1979年3月,区革委下文成立“栖霞中心小学”,栖霞片学校以栖霞中心小学为管理枢纽,人财物、教育教学统一管理。1980年欧阳鼐、王少东调出,张正藩、马翠琴任副校长。

   1984年成立栖霞镇文教办,经区调整,秦仕和任书记,贾世德任校长,负责片上工作。杨亚梁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此期间,历任校长有:贾世德、秦仕和、张义德、张礼宏;主持学校工作的副校长有:秦仕和、欧阳鼐、张正藩、贾世德、杨亚梁、张德发、施义海、张东辉(张传富)、纪流源、周德盛、张礼宏、黄仁进。

   1984年国家设立“教师节”。1985年是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结合教师节举行校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

   此期间,文教办管理十月小学、甘家巷小学、戴家库小学、石埠桥小学、滨江小学、衡阳小学、跃进小学、董家岗小学、立新小学、衡阳农中、十月农中、栖霞中心小学。后撤并了戴家库小学、滨江小学、十月小学、衡阳小学。

   学校致力于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要求,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遵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接待外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1982年学校接待外宾67批次,共1207人;1983年上半年接待32批次、708人。

   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加强教学管理,通过教代会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师们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抓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等“五认真”,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的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小学入学率100%,历届毕业生100%升入中学。1997年12月,学校被评为“南京市示范学校”。1998年吴秀会被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

   德育方面,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学雷锋、环保小卫士、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捐款资助贫困学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学校以“团结、诚实、勤奋、活泼”的校风,“严谨、踏实、勤恳、进取”的教风、“尊师、守纪、好学、上进”学风博得社会好评。1997年5月,学校被评为“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

   体育方面,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坚持抓学生的体育达标和学校田径运动队的训练,还开设了象棋、围棋等兴趣班。学校体育教育成绩斐然,历届区小学生运动会上成绩总排前三名。小学生篮球、排球活动开展活跃,1992年2月,学校被市教育局确认为“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重点单位”。

   科技方面,学校利用栖霞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展生物与地质特色教育。1995年3月成立少儿地质科学院,组织科技兴趣小组、雏鹰假日小队、科技夏(冬)令营。学校于八十年代制作的“栖霞山矿石标本”获南京市教育制作二等奖,1984年开展的栖霞山中医药普查而写成的《寻宝》活动获得江苏省少工委“创造杯”优秀奖。1998年12月,学校被评为“南京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次年又被授予“南京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栖小党支部、文教办公室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一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脱颖而出,挑起大梁。遵照党中央关于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示,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对领导班子进行大幅度调整,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办学条件方面,新的领导班子在抓教育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校舍面貌的改变,教师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校园经济的发展。1986年新建教师楼一幢,1991年扩建教学楼一座,1997年异地兴建教师一幢、翻建老教学楼一座、铺设水泥操场一片,1998年添置电脑建设计算机室一间。逐步发展了校办工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福利待遇。

2000年—2015年

   跨入新世纪,2000年6月,栖霞、摄山两镇合并成新的栖霞镇,2002年2月栖霞镇改制为栖霞街道。2000年8月,栖霞、摄山两文教办合并组成栖霞镇文教办,罗大刚任主任,张礼宏、朱世宏、俞学芝任副主任。罗大刚任文教支部书记,张礼宏任副书记。黄仁进主持学校工作,2001年7月起张礼宏主持学校工作。

   2003年3月,政府撤销文教办建制,恢复中心小学管理体制,学校由区教育局和街道共管,罗大刚任校长,主持面上工作;张礼宏、朱世宏任副校长,张礼宏主持学校工作。文教支部隶属街道党工委,罗大刚任书记,张礼宏任副书记。

   2007年8月,罗大刚同志调回街道,张礼宏任文教支部书记、中心小学校长,主持全面工作;2008年11月朱世宏、王海燕同志任副书记。2007年8月王海燕同志任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2009年8月朱世宏被区教育局借用,欧传琴任中心小学副校长。

   2013年7月文教支部改选,张礼宏同志任书记、王海燕同志任副书记。2014年8月欧传琴同志调出,周克林任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2015年8月徐志华任中心小学副校长,主持石埠桥小学工作。

   2000-2009年的10年间,国家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变化很大。2000年,中心小学管理的校园有:栖霞中心校、甘家巷小学、钱家渡小学、长林小学、石埠桥小学、朝阳小学(摄山中心小学、摄山新城小学、摄山星城小学)、江嵊小学、向前小学、红梅小学、东阳小学、梨花闸小学、东花小学、东湖小学,栖霞幼儿园、摄山幼儿园、东阳幼儿园,摄山初级中学、栖霞成人学校。

   1999年拆除校园内的18户教师楼。2000年2月中心幼儿园迁出校园移至红枫街6号。2001年6月,江南厂子弟学校厂校剥离到地方,小学归栖霞中心小学管理,更名为江南小学;中学并入摄山中学。2002年8月,化肥厂子弟学校厂校剥离到栖霞中心小学。2004年2月,炼油厂小学由区教育局直管划归中心小学管理。2005年6月,西岗果牧场子弟学校厂校剥离到地方,小学归栖霞中心小学管理,更名为西岗小学;中学并入摄山中学。

   2002年9月创办江南幼儿园,使用原江南厂中学的校舍。2003年2月创办甘家巷幼儿园,与甘家巷小学共用校舍。

   2001年2月、7月,分别撤并东湖小学、红梅小学,学生并入摄山中心小学和江南小学;2002年2月、7月,分别撤并钱家渡小学、东花小学,学生并入栖霞中心小学和摄山中心小学;2003年2月撤并长林小学,学生并入栖霞中心小学,2004年8月五福家园划入石埠桥小学学区;2003年7月,分别撤并向前小学、梨花闸小学,学生并入江嵊小学和摄山中心小学;东阳小学2003年7月改为办学点,2006年7月撤并,校舍用于主办东阳幼儿园;2003年10月,撤并江嵊小学,学生并入摄山中心小学;2003年12月,摄山中学划归区教育局直管;2005年12月,摄山幼儿园改制为民办;2007年7月西岗小学撤并到摄山星城小学;2008年7月化肥厂撤并,学生分流到炼油厂小学和栖霞中心小学。

   2009年12月栖霞区行政区划调整,成立西岗街道。摄山星城小学划出,成为西岗街道的中心小学。至此栖霞中心小学管理的校园有:栖霞中心校、炼油厂小学、石埠桥小学、江南小学、甘家巷小学、栖霞中心幼儿园、甘家巷幼儿园、江南幼儿园、东阳幼儿园、栖霞街道成人学校。

   在罗大刚书记的带领下,按照“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质量”的管理工作思路,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展,中心小学先后荣获区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等称号。

   2001年栖霞镇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重点是四个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成人学校和初中。2002年10月通过南京市实验小学验收。2003年,学校被市少工委评定为南京市标兵红旗大队,被市教育局认定为优秀家长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基地、南京市示范实验室、南京市示范图书馆、市标兵红旗大队。2004年7月,中心小学的毕业班调研考成绩在九个街镇中,综合位次名列第二。2006年1月被区教育局评定为2004-2005学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2006年8月被市教育局命名为2001-2005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2007年下半年,学校接受市教育局“五室”建设检查和“安全文明校园”检查,均评定为优秀等级。学校荣获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二;区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区小学生冬锻三项赛总分第三;区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赛团体一等奖。当年有王海燕评被定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3位教师评被为区学科带头人。

   2007年8月后,以张礼宏书记为首的新班子,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按照“追求一流,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发展内涵”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给每位基层班子成员制定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加强干部队伍考评。要求班子成员做到“三个深入”——深入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提升课堂效率;深入教师、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发展教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强化“三个意识”——责任意识(勇挑重担,敢担责任)、表率意识(吃苦在前,工作在先)、服务意识(指导教师,解决困难)。

   加大创建力度,丰富办学内涵。2008年上半年学校创建市平安校园、市绿色学校成功,2008年下半年创建区体育传统学校。2008年上半年完成“六有工程”创建,等级为“优秀”。2008年5月成为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第八批“绿色学校”,2008年12月获南京市 “和谐退协”称号,2009年1月被区教育局评定为2007-2008学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2013年1年被区教育局评定为2012-2013学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单位。

   2011年铺设栖霞中心小学塑胶地面,完成栖霞中心小学秋韵楼加固出新工程。2014年7月被评为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1月“丹枫慧苑”项目成为栖霞区特色项目学校,12月被授予南京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数字化示范校园,2015年1月获得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

   2009年,学校以“责泽论坛”为抓手,弘扬正气,倡导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栖小人,当年成功举办了4期“责泽论坛”。坚持办好从2005年起编辑发行的内部小刊物《栖办教育》,年度内出了9期专刊。形成宣传报道网络,上传《栖霞教育信息网》的篇数居全区首位。

   2010年9月,学校出台了《备课细则》、《课堂教学范式研究实施方案》和《小学教学效率年有效教学策略》,重点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5215课堂范式》研究,开展“红枫杯”教师赛课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年区进修学校两次进行检查视导听课,我们的好课率居区前列;市教研室来我校飞行检查听课,A级课、B级课占50%。

   随着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提出了“5215”教学范式。2011年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每个环节的时间进行了规定。2012年学校开展了“构建理想课堂”活动,全体教师践行“5215”教学范式,人人上过关课,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2013年以来,随着栖霞区“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学校“求真养善”文化的构建,我们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打造具有栖小特色的“慧学课堂”,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我们逐渐明晰了“慧学课堂”的特质:呈版块结构有合作交流、悟智慧心语留个性作业,形成了“慧学课堂”的基本环节: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交流——多层练习——总结提升,总结了“慧学课堂”的操作策略,慧学课堂已初步成为栖小的一张教学名片。

   2006年3月学校申请加入南京市小班化实验,2012年3月积极开展小班联盟活动和校际联盟活动,打造小班学校特色。以“学习习惯培养”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小班联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打造小班特色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学校积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2002年创编了《栖霞丹枫》校本教材,2005年、2008年、2012年先后进行了三次修订,进一步完善《栖霞丹枫》校本课程的实施框架,丰富校本课程内涵。2013年校本教材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研发校本课程的特色项目。进一步打造学生精品社团,重点建设了“小红叶栖霞文化研究所”社团。

   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在求真扬善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绘本阅读、社团活动和新教育实验,积极进行“亲善德育”主题探究,取得较好成效;2013年6月份成功举办区德育工作现场展示会。

   2014年,结合“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结合“每月一事”活动推进校本课程的必修课程开展,结合“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丹枫慧苑”大单元展示活动推进校本课程的成果展示。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初显成效,“完美教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家珍老师所带的班级被我区推荐参加新教育“完美教室”评选。“每月一事”在大队部的精心策划下,安排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发卓越课程,构建“栖霞丹枫”校本课程品牌,彰显学校特色,荣获区十佳校本课程评比第一名。

   建立“悦读联盟”月交流制度。学校被评为第二届“金陵书香校园”,一个班级被评为区“书香校园”。2013年,学校创建“亲近母语”实验学校,大力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

   重视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意识。2010年9月,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金钥匙”科普大赛和“探索杯”科学大赛。2011年5月开展“科普周”、“生命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我们每周五开设近20个兴趣小组和社团。2013年,在市阳光体育活动总决赛获市团体总分第六名,学校被评为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集体;参加区小学生综合素养大赛获总分第一名;区六月份毕业班质量调研考中,三门总成绩名列九个街道中心小学之首;在区教育局年底评选中,学校荣获素质教育一等奖。

   2012年3月栖霞区成立“王海燕工作室”,2015年3月成立栖霞中心小学“学校发展导师团”,并和南京市三牌楼小学缔结为“友好学校”。建立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梯队,发挥“王海燕工作室”、“导师团”、“骨干教师学科社团”、“责泽论坛”、“臻善讲坛”等平台作用,加快青年教师培养。

   我们聘请了多名江苏省特级教师和市教研员为我校导师,导师团成员来校听课、评课,开设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为教师成长提供帮助。同时,我们梳理确立了学校各层次教师培养梯队,对重点培养对象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他们能尽快成为区、市教学骨干。2015年9月,区第二届教坛新秀评选中,我校共有10名教师榜上有名。

   2003年8月,蔡军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小中高”职称,成为栖霞区小学中首位副教授级高级教师。2004—2014年间,先后有张礼宏、苏家洪、朱世宏、芦健、施玲、谢霞、李云霞、凌少松、王志清、王海燕、王家珍、李萍、吴秀会、徐鸣、段春鸿被评定为“小中高”(现统称为高级教师)职称,本中心小学成为全区副教授比例最高的中心小学。

   2014年9月,王海燕被评定为江苏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成为栖霞区首位获此殊荣的小学教师,她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获得斯霞奖、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好市民”称号。

   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教师的收入大大提高,2009年推进绩效工资考核。2012年1月,按市政府的政策,全体教职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离退休人员由市事保中心发放养老金。早在2004年5月,全体在职教职工按区政府的要求缴纳失业保险;2015年1月起缴纳生育保险。根据国家人社部的要求,自2014年10月起需缴纳职业年金。至此,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栖霞中心小学占地面积823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9平方米,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481名,教职工52名。现有教学楼两幢(求真楼、秋韵楼),教辅楼一幢(春蕾楼),办公楼一幢(迎霞楼),另有多功能教室一排、食堂、图书馆等。

   因栖霞街搬迁,栖霞中心小学于20199月临时整体迁入石埠桥小学新校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石埠湾社区青锋路3号)过渡。



网站访问人数:86546
版权所有: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